昊诺斯视角下的施一公团队—— 一个“65后”+3个“85后”做出了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自主发布-资讯-生物在线

昊诺斯视角下的施一公团队—— 一个“65后”+3个“85后”做出了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

作者: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 2015-08-26T11:28 (访问量:4795)

昊诺斯视角下的施一公团队——

一个“65后”+3个“85后”做出了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

 

施一公介绍研究组关于RNA剪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作为施一公实验室设备供应商之一的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小编,这几天的朋友圈都被施一公教授的新闻刷爆了,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巨大发现。2009年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评价说:“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其结构等待被解析的超大复合体。施一公团队的这一成果至关重要,为理解剪接体结果和工作机制带来巨大突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傅向东认为:“施一公团队通过对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解析,解决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是RNA剪接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也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表示,“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在此我们昊诺斯公司对施一公团队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表示祝贺,也为我们能为施一公实验室提供实验仪器感到荣幸;其次,借助昊诺斯和施一公实验室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小编为大家揭秘一下一个“65后”+3个“85后”是如何做出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

 

 

这是一个几乎无人敢碰的研究方向

    剪接体这颗分子生物学**上的明珠,是很多生物学家的终极梦想。可是这个“淘气的家伙复杂,动态,多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科学家能清晰地“捕捉”它。

    1998年,施一公去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这个梦想也被他藏在了心中。随着资历和经验的积累,2004年,施一公开始从事膜蛋白领域的研究。但是剪接体他还是不敢碰,“那是一个梦想”。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饶子和与人合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出乎意料地接到了另外一名著名生物学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饶毅的电话。饶毅提了个建议:你下一步应该做剪接体的研究。

    饶子和的回答很实在:不敢碰。这是当时很多生物学家的想法。施一公说:“没有办法做,也没有手段去做。”

 

梦想的种子开始萌芽

    2007年,施一公美国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工作他的实验室开张了,依然没有去碰这个梦想:不能用这样的课题去训练学生,否则只会让他们失望,甚至丢掉科研兴趣。“太危险了,可能一无所获,不能让学生做炮灰。”他直言。

    经过了一年的建设,2008年施一公回清华任教后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尽管不是发表在最顶尖的杂志上,但是,已经训练有素的学生们有了自信。

    此时,能够捕捉到剪接体的技术性革命也已经在萌芽之中。

    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有三大利器: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以及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而冷冻电镜被认为分辨率不够高,是3种利器中最弱的一种技术手段。

    2007年,冷冻电镜技术还远未成势,清华选择了重点发展冷冻电镜技术。2009年,尽管当时各方条件都还不够完善,施一公已经决定启动通往梦想之路。“如果等到条件都具备了,黄花菜都凉了”。他的一名博士后和两名博士生就此进入剪接体领域。

 

让人揪心、煎熬的日子

 

施一公研究团队

    开始的一段时间,数据收集和处理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施一公团队的其他3个成员要24小时轮流“趴”在电镜平台和计算机前,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平均一个人一天要做960次记录。

    到了课题的攻坚阶段,施一公团队成员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16小时。即便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也没有人敢松懈。“我们都很有危机感,知道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也知道很多团队都在做,而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我们自己不沉下心来努力,一旦别人首先发表,我们之前的工作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万蕊雪(施一公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说。

    杭婧,施一公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用“黑夜中的摸索”来形容那段日子,她的朋友圈有这么两条状态:6月5日凌晨4:07,体重狂掉十斤……;6月18日凌晨2:20,算一算,已经连续工作四十二个小时未眠。人生能有几回搏? 

    就在两个多月前,在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施一公带着3名同学“玩命地写论文”。那段时间他每天写论文写到凌晨,有时6点多回家,躺下睡到8点接着起来写。在送孩子回河南老家的火车上,4小时的车程,施一公就写了4个小时论文。以至于有一天凌晨3点,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的施一公突然尾椎抽筋,一动不能动。这吓坏了同样也在实验室写论文的学生。休息过来后,快走了几圈,施一公才恢复过来。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为之努力,为什么幸运女神眷顾了施一公团队?

    施一公认为,成果源于每一个精心雕琢的实验步骤,尤其是极为成熟的样品处理方法。说到样品处理方法就不得不提一下施一公实验室中的昊诺斯实验室仪器:比如微量台式离心机、高压均质机、落地大容量离心机、CO2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超低温冰箱等,为样品的制备做到了质量的保证。施一公团队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最终选择了裂殖酵母作为实验对象,并通过简化纯化步骤,实现了样品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还有冷冻镜技术。早在几年前,施一公就已经意识到,冷冻电镜可能更有突破前景,于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经努力争取,清华大学拥有了世界最大的冷冻电镜系统。“没有冷冻电镜技术,就完全不可能得到剪接体近原子水平的分辨率。”施一公介绍。

    在施一公团队成员杭婧看来,施一公选择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就是因为他“胆大心细”。胆大是建立在眼界开阔、目光精准的基础上,心细则体现在对课题方向和时机的把握与掌控上。

    你可能想不到,在这个4人团队中,除了施一公,其他3个人都是“85后”博士生。这3位学生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闫创业博士,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婧、万蕊雪。其中,年龄最大的闫创业今年还不满30岁,而杭婧和万蕊雪则分别是26岁和25岁。在施一公看来,团队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通过长期严格的科研训练,在擅长的领域里做到极致。

    最后昊诺斯再次对施一公团队在生命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示祝贺,今后将会更加努力为施一公实验室提供更多仪器设备的选择与更好的服务,也就是为科学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啦!

扫码关注昊诺斯公众号

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7号一幢金盟大厦五层5-503室

联系人: 王女士

电 话: 010-64838766-237

传 真: 010-64842431/64838766/64838775-249

Email:wangqian@herosbio.com

相关咨询
ADVERTISEMENT